走在江西婺源、安徽西递,随处可见一座座黑白分明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派建筑特色的马头墙,将原有静止呆板、高大封闭的墙体,赋予了一种动态的美感。那么,马头墙是怎样制作的,又被当地人赋予了何种含义?
江西婺源县沱川乡,从事马头墙制作手艺30多年的余师傅在涂抹白石灰。据余师傅讲,马头墙是用小瓦片垒砌成形,然后用水泥将其加固,待风干后再涂上白石灰,之后手持毛笔进行美化——涂上花鸟等造型的图案。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对徽派建筑的真实写照。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当你身处高山之山,俯瞰这些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民居,黝黑的屋瓦、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
马头墙的制作工艺距今至今至少420年,一代代当地能工巧匠传承着。然而,这一种独特魅力的建筑手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建造房屋时图省事,多数购买机器制作好的马头墙。”余师傅称,现在纯手工制作徽派建筑代表马头墙不是很多了,而现在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这东西。
据了解,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
同时,马头墙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摘自凤凰网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