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建筑类型及结构
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中国文化“四绝”之一,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无论规模大小,它的营造都以建筑、山石、水和植物为四大物质构成要素。分布众多的苏州宅园古民居是古典园林的雏形与基础,是传统社会生活的载体。宅是儒家礼仪的空间物化,园是道家哲学的具体而微。宅园结合即“天人合一”。人生活于宅,是家庭伦理的体现;人生活干园,是独立精神的放纵。
苏州宅园的单体建筑类型众多,诸如厅、堂、馆、轩、楼、阁、亭、廊等,每种类型中又有多种结构、形式和造型。建筑的形制不拘泥于法式而是根据环境、建筑造型的需要,灵活处理,**匠心。建筑色彩以大片白粉墙壁为基调,黑灰色的小青瓦屋顶与灰色水磨砖门框,栗色或纯度低的复色梁柱,沉着稳定,显得朴素淡雅。
**节 单体建筑类型及构架
一、厅、堂、轩、馆
《园冶》中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说明了厅堂的重要性和布局的原则。
根据厅堂的位置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分为门厅、轿厅、大厅、女厅、花厅、荷花厅等。按照梁架结构形式,又分为扁作厅、圆堂、鸳鸯厅、花篮厅、回顶及卷篷、满轩、贡式等,也有少数厅堂具有两种梁架结构形式的特点。
1.扁作厅与圆堂
扁作厅与圆堂的粱架形式构造大致相同,其进深分为三部,即轩、内四界、后双步。厅在轩之前加廊轩的形式多为大型厅堂,常作为住宅的大厅,而圆堂在轩之前不加廊轩。
扁作大梁两端有卷杀、拔亥的做法,梁端的下面有搁于柱上的梁垫,都兼有构造和装饰的作用。山界梁的做法同大梁,但梁垫不作蜂头。(图:网师园万卷堂立面图,图:网师园万卷堂剖面图)
2.回顶、卷篷
回顶又名船厅,即梁架中间无桁,而有前后两根脊桁,中为弯椽,形如船篷,弯椽曲度是提高界深的十分之一。这种梁架形式显得轻巧、柔和,中、小型建筑采用得较多。大型厅堂的内四界也有采用回顶的形式。
南方卷篷又称黄瓜环脊,其梁架结构和回顶相同,但用料必须是圆料,进深三界至七界。
卷篷适用于较小的建筑。(图:沧浪亭明道堂北立面、剖面图)
3.贡式厅
这种厅形式的特点是梁架用扁方料,挖其底使曲成软带形,而仿照圆料的做法,显得精巧秀丽,但进深不宜犬。(图:贡式厅立面剖面图)
4.鸳鸯厅
鸳鸯厅在园林中并不少见,厅内用屏门、罩、纱楠将厅分为平面、空间大小相同的前后两部分,好像两座厅合并而成。南半部宜于冬春,北半部宜于夏秋。厅前后两部分的梁架一为扁作,雕饰精美,一为圆作,形式简炼,由此形成对比,如同雌雄鸳鸯,故名鸳鸯厅。有的鸳鸯厅两部分的窗格也一简一繁,铺地方砖一为呈正方形,一为呈45。形,更增添了情趣。厅的分隔,正间为屏门,门的前后面多为匾刻(挂)字画。次间用罩或纱槁挂落分隔,隔而不段,前后两部分有机的组成整体。(图: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正立面图,图:留园林泉耆硕之馆横剖面图)
5.花篮厅
这是一种梁架形式别致的厅堂,其特点是前步柱或前后步柱不落地,悬在上空,柱下端雕刻成花篮形,既扩大的室内空间,显得高敞,又增添了装饰性。花篮厅的结构主要是依靠两端搁在两侧山墙上的通长枋子,枋须用坚实的硬木,枋与吊柱用铁件联系。由于受木材力学性能的限制,所以花篮厅的面阔一般较小,进深也受限制。(图:狮子林燕誉堂正立面图,图:狮子林燕誉堂剖面图)
6.满轩
厅的梁架采用三轩或四轩相连而成称满轩,轩之间用柱相隔,轩梁可等高或等低相连。轩的形式大多采用船篷、鹤胫等形式。由于采用轩,其上的草架空间较大,对厅内隔热防寒有较好的作用,梁架的装饰性也较强。(图:拙政园卅六鸳鸯馆)
二、楼、阁
苏州园林中的楼、阁以其高耸的形式成为园林轮廓线的突出部分,引人注目。
楼的平面面宽一般都为三问或五间,但造型有多种形式:
楼的底层和上层平面大小相同的较多,显得平稳。楼的位置如果前后空间开敞,底层前后外檐都为长窗,上层也有作长窗,内为栏杆,但多为半墙半窗。如楼后庭院较小,则后檐为半墙半窗,或为粉墙为主,墙上辟砖框景窗。楼两侧为山墙,多也辟砖框景窗。有的楼上层稍收进,上下层之间以通过水平砖制挂落板装饰。有的楼上层以白粉墙为主,或两端为白粉墙,使外观显得轻快活泼,形式多变。
楼的梁架形式大致和平房相同,因楼的进深大多数较厅堂小,所以梁架作草架的较少。由于苏州建筑大多不作吊顶,室内空间显得高敞,所以楼上层的层高较低。一般不超过3米。(图:网师园撷秀楼立面图)
三、榭、舫
苏州园林中的榭根据不同的环境,布置在相宜之处,形式灵活多变。榭和舫大多是临水建筑,既有休息、游赏的功能,更起着观景和点缀风景的作用。(图:拙政园芙蓉榭)
四、亭
((园冶》中说:“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那自然是休憩的地方。园林的亭有半亭和独立亭之分,半亭常和走廊连接。依墙而建,有的为门洞所在。亭的平面有多种形式,除常见的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还有圆形、扇形、海棠、圭形等。屋顶以单檐居多,重檐的较少。亭顶式样多采用歇山式或攒尖顶式。
半园半亭位于东部墙角,前有小水池,原由小院围隔。亭形体较大,平面为利用墙角形成五角形,最宽处为3.30米,深2.75米,檐高2.54米,攒尖顶,嫩戗发戗,坡度较陡,因此其后墙也升高成屏风墙形式。(图:半园半亭立面图)
五、廊
((园冶》中说:“廊者,庑出一步也,宜曲宜长则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这段话非常地说明了廊在园林中的作用。廊在园林中是连接建筑物的脉络,也常是风景的导游线。而且可以起着划分空间、增加景深的作用。
按照廊建造的位置有沿墙走廊、空廊、回廊、楼廊、爬山廊、水廊、复廊等。
沿墙走廊和空廊在园林中较多见,廊常自然曲折,与墙之间的空间形成小院,院内点缀石峰花木,人在行走中可见一幅幅画面,形成对景。如:留园五峰仙馆北游廊,拙政园柳阴路曲空廊,网师园月到风来亭游廊,怡园拜石轩西复廊。
走廊还可以打破围墙或院墙的单调封闭状态增加景深,留园中北部走廊、狮子林南走廊都是处理成功的例子。
楼廊又称边廊,有上下两层走廊,多与楼相连,也有从假山通过边楼与楼相连接的形式,如拙政园见山楼西侧楼廊、耦园西花园藏书楼东部边楼、环秀山庄边楼。(图:环秀山庄楼廊)
二、梁类构件的名称和形式
在古建筑木结构中,凡水平状安置,背面设置童柱的受弯构件的木结构称作梁类结构。通常情况,梁类构件两端都与柱类构件以榫卯形式结合,背部以受集中荷载为主。(图:扁作回顶梁架正贴)
1.大梁
大梁亦称柁梁,是指其长度载四界深或四界以上的梁。当大梁长度为四界深时,梁的背上设置两只童柱,童柱的位置在步柱中线向内一界深位置。圆堂做法的大梁两端以箍棒榫与前后两步柱端连接,以支承山界梁及内四界的屋面荷载。
2.山界梁
山界梁也称三界梁,因其位于山脊部位,亦因载该梁上搁置着三根桁条而得名。建筑为圆堂做法时,山界梁得前后两端与矮柱箍头榫相连接,屋顶及屋脊荷载由此传递至大梁。在山界梁得背面设“脊童”,以搁置脊桁;当建筑为大式做法时,山界梁得两端搁置在大梁背所设的坐斗斗口内。山界梁的梁背也应设坐斗、蒲鞋头,以支承脊桁。
3.双步梁
双步梁又简称“双步”,因其梁从下一界到上一界连跨“二步”而得其名。双步梁常用于边贴屋架、正贴屋架得前后廊界部位。双步梁的朝建筑中心一端以“大进小出”榫卯与步柱连接,另一端则以箍头榫与廊柱榫头连接。在双步梁的中间部位设童柱,以支承桁条,连接穿梁。 ’
4.穿梁
穿梁是梁类构件中最短的一种。穿梁也可简称为“穿”或“川”。穿梁在木构件体系中仅起着某一局部构件的连接、稳定、拉牢的作用,使构件完整统一。穿梁长度为一界深。穿梁的一端与柱类构件以“大进小出”榫卯连接,另一端则常与廊柱或廊双童柱顶端箍头连接。
5.搭角梁
搭角梁又称抹角梁、扒梁,常用于建筑的转角处,上置梁架形成歇山式屋顶。方形亭也用搭角梁,中为灯心木,构成攒尖顶。
三、枋类结构
进深或开间方向设置的断面呈矩形的且不直接承受荷载的屋架木构件称作“枋”,也称为枋子。枋子的使用部位常在梁类构件及桁类构件的底部,并与梁类构件底面相距十余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
四、轩
古建筑有典雅的外形、优美的构架,但有时为了使建筑内部更华丽,就在梁架以下部分或全部做一与构架融为一体的分隔层,以遮挡人的视线,避免直接看到建筑原构架。因其形式似古代战车的顶而起名为“轩”。
轩有多种形式,可根据建筑的内在尺度及造型的需要来选用。最简单的轩称作茶壶档轩,因椽子的形状似壶把而得其名。茶壶档轩常用于界深较小得走廊或厅堂的廊界。
船篷轩是适用于建筑规模较大的厅堂类建筑的廊界,也适用于较宽的主要走廊,以及小型建筑的梁架、回顶三界和回顶五界,因其制作方便、造型大方、感觉宽敞且气派,而运用广泛。(图:《营造法原》各种轩法00l,002,003,004)
鹤胫轩及菱角轩则是在扁作船篷轩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弓形轩和茶壶档轩因适用跨度小,在跨度中不能设轩桁;而船篷轩跨度大,在跨中需设置两根轩桁。
一枝香轩是介于以上二类轩法之间的轩,因其是在跨中设置一根轩桁的轩法,而得“一枝香”之名。是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轩法。常用于大厅、堂类建筑,以及进深不大的廊界,很少用于走廊等小型建筑。(图:《苏州古民居》一枝香轩)
五、桁类建筑
桁类建筑是指搁置在柱顶端,用以支承椽子按开间方向设置的受弯构件。桁的两端分别搁在两贴屋架对应的同一位置之柱顶,桁类构件应其所处位置不同而各有其名。1.脊桁,脊桁是与屋脊平行,承受屋脊荷载的桁条。
2.金桁、步桁是在金柱、步柱位置的桁条。
3.廊桁亦称檐桁。廊桁既要承受廊界屋面荷载,又要承受屋面悬挑部位,即出檐的全部荷载。
4.梓桁是在屋檐悬挑部位设置的桁条。
5.轩桁是指设置在轩类范围内的桁类构件。
6.草架是指隐蔽的木构架,各种轩式的建筑中看不见的桁、梁、柱、椽等构件。
六,斗棋
斗拱在苏南地区称做牌科。斗棋是柱、梁类构件与桁类构件之间,或柱与梁之间的过渡。(图:十字及丁字牌科立视、十字牌科侧面,图:丁字牌科仰视平面、丁字牌科侧面)
七、建筑木雕
精妙绝伦的古建筑艺术,自古有着雕梁画栋之说,常见的建筑构件上的木雕构件有:
1.山雾云
用于扁作做法的厅堂类建筑,且为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山雾云位于建筑的山脊部位,为使该构件充分显露,都有一定的拔势,即向外倾斜。山雾云都用透雕方法,以增强其观赏效果。山雾云的图案常以云、鹤为主题。(图:《苏州古民居》山雾云细部)
2.抱梁云
抱梁云就是抱着栋梁的云(栋梁即是正间脊桁)。抱梁云位于山脊部位,脊桁搁置点外侧,与山雾云相临。抱云梁的图案以云鸟为主,雕刻方法以透雕居多。
3.梁垫
梁垫虽然主要功能是增大梁的搁置面,但在其悬挑部位,以深浮雕的雕刻方法雕出以花为主题的图案,梁垫的蜂头部位以镂为主。
4.棹
棹木是固定在梁架上的雕花件,形似官帽,其功能既是装饰,又隐喻建筑主人的愿望。棹木的雕刻方法为深浮雕或镂雕,图案以吉祥物为主。(图:《苏州古民居》棹木抱梁云细部)
5.梁两侧雕刻
扁作做法的梁类构件两侧常以浅浮雕雕出以花草为主题的图案,以示该建筑的地位。(图:《苏州古民居》梁架细部)
6.另外,封棋板、垫拱板、鞋麻板、水浪机、花机等部位均可采用深浮雕或透雕,以及花篮头、插件等部位以花草为主题的浮雕、镂雕。
八、屋面木基层
1.椽子
椽子是固定在桁条面、支承望砖等瓦作构件的木构件。
2.戗角
歇山、大合舍(庑殿式)屋顶时,建筑的转角处设一斜角梁称作老戗,老戗底面搁置在进深、开间两桁条的十字交叉的部位,并以铁件连接桁条。戗角的做法可分为三种:(1)老戗发戗。(2)发大戗。(3)烟筒头戗在老戗悬挑部位安一弧形构件代替嫩戗。(图:戗角做法)
3.眠檐、勒望
眠檐是指出檐部位,固定在出檐椽头或飞椽椽头的木条。
勒望是指位于桁条背中线位置,阻挡望砖下滑动的木条,其厚度略厚于望砖。(图:屋面构造)
第二节 屋顶瓦作
大屋顶,匀和的曲线,飞檐戗角,各种形式的屋脊、戗脊、堆塑等以及明显区别于墙面的色泽,使得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风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古建筑的屋顶与木结构、装修等共同组成了建筑从内到外的完美的造型。由于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我国地幅辽阔、气候的差异性等原因,为古建筑的屋面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一、屋顶的建制
古建筑的屋顶,从大处分类,可分为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两类。通常大式做法是指以半圆形状的筒瓦或琉璃瓦作盖瓦的屋顶。
小式做法的屋顶则是以板瓦(或称小青瓦、蝴蝶瓦)铺设屋面的统称。小式做法的屋顶常用于民居、地方性建筑群、大型建筑群中的次要建筑。小式做法屋顶的特征是其形式更贴近自然,朴实无华,很容易被融合于秀丽的自然环境中,这是地方做法中屋顶在造园中的一大优点。各类瓦件见图(图:瓦样详图)。
二、常见的屋顶形式
歇山屋顶是大、中、小型古建筑广泛运用的建筑屋顶形式,而苏式歇山除大殿类建筑外,都以墙体形式收尾,苏式歇山显得更为轻盈。梁架搁在柱上,荷载承受合理。
硬山屋顶是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屋顶形式。硬山屋顶适用于建筑群中的次要建筑、小型建筑、居住性建筑等。所谓硬山是指墙从地基开始直接砌至屋顶底,侧立面看建筑顶部为山状,这就是山墙或硬山名称的由来。
攒尖屋顶在苏南地区,是适用于小型建筑的屋顶,广泛应用于亭类建筑。攒尖顶的基本形式是在屋顶平面的阳角转角处砌筑戗脊,数条戗脊在屋顶中心相交,在相交处设置一柱状脊,以作为对戗脊的结束点。(图:古代屋顶基本类型)
三、脊
1.龙门脊
龙门脊是殿庭类等主建筑中***形式的屋脊。
2.垂脊
也称垂带、竖带,顾名思义,垂脊就是垂直于屋脊的脊。垂脊上端与屋脊相联,下端在落翼与前、后面相交部位收头,且以建筑的性质确定垂带脊端部饰物,一般情况以神像、吉祥物堆塑为主。
3.戗脊
戗脊又称水戗,戗脊是对着建筑转角45。斜设的脊。
4.赶宕脊
赶宕脊是适用于歇山屋顶殿庭类建筑的落翼部位,是落翼部位屋顶的结尾。
5.黄瓜环脊
对于小型建筑、临水建筑,为使建筑轻巧自然,在屋脊的正脊部位以带弧度的特殊脊瓦做成的屋脊。
6.哺鸡脊、纹头脊、雌毛脊
哺鸡脊、纹头脊是常用于厅、堂之类建筑的正脊,两者做法基本相同,其区别仅在屋脊两端饰物形态的不同;哺鸡脊两端饰物为鸡状物,并有开口哺鸡与闭口哺鸡之别。形象古朴、抽象,嫩瓦头、鸡嘴、威三者在同一垂直线上。纹头脊是以回纹、乱纹为图案的屋脊饰物。
雌毛脊是一种两端带圆弧的向上翘起的屋脊,由于其造型特殊,且缺少稳定感,很少在园林建筑群中使用,常用于民居。除此以外,尚有甘蔗脊等,适用于围墙脊或次要建筑。
为使建筑适应私家园林的贴近自然的特征,苏州园林建筑的屋面大都采用勒青灰、黏土板瓦为主的小式做法,大式做法的屋面在苏州园林中实属偶然。(图:((营造法原》各式屋脊,图:《营造法原》殿庭屋面构造)
第四节 台基
苏州匠师称台基为“台明”、“露台”,是指建筑室内地坪(即相对标准高±0.000)以下的那部分砖、石结构。台明又称台基、露台,顾名思义,是安置建筑砖、木结构的“台”,也就是古建筑的基础。(图:《营造法原》阶台柱磉夯石基础)
第二章 建筑装修和陈设
概述
建筑装修指建筑的木装修,木装修是指形成建筑总体形象、在建筑中受力、起着骨架作用以外的那部分木作工程,是门、窗等实用木构件与挂落、飞罩等装饰木构件的总称。木装修做工精细、用材上乘,使建筑增加了艺术效果和文化品位。按木装修所在位置可分为建筑的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
**节 外檐装修
园林建筑屋檐下部外表的各种装饰的和实用的木构件,称为外檐装修,诸如库门、将军门、墙门、门额、长窗(隔扇)、半窗半墙、地坪窗(匀栏槛窗)和合窗、砖框花窗、栏杆、鹅颈椅、雀宿檐、门景、挂落等。用于外檐装修的材质、材种一般与建筑结构用材相似,装饰图案要比内檐简单一些。
一.长窗
1.长窗
长窗又称落地长窗。长窗常用于厅堂类建筑的正面,也可视建筑使用上的需要三间都用长窗。
长窗由上夹宕、窗芯、中夹宕、大夹宕裙板、下夹宕五部分组成,所有的夹宕都由木板填实,木板雕刻成各式图样,图案的内容视建筑的主题而定,常以花卉、古器皿、吉祥物、典故等形式表现在裙板上,其刀法常为浅浮雕。(图:《营造法原》各式长窗1,各式长窗2)
2.半窗与地坪窗
半窗又称短窗,是相对长窗而言的,其长度仅为长窗的半截,而得其名。一般情况,半窗与长窗在同一建筑立面,其安装位置常在左右两次间。半窗是长窗的“半截”,因此其上夹宕、芯子的长度、图案、做法必须与同一建筑相应的长窗完全一致,半窗的下夹宕则与相应的长窗的中夹宕完全一致。(图:各式短窗)
所谓地坪窗就是装在木栏杆上的半窗。地坪窗所处的位置、窗扇的做法,以及地坪窗与长窗的关系则与半窗相同。地坪窗与半窗的区别仅在于地坪窗是安装在木栏上,而半窗是安装在半墙上。(图:地坪窗)
3.横风窗
横风窗是宽度大干高度的窗,因其外形像横放的窗而得名。横风窗常使用的部位是有内走廊的厅堂类建筑的步柱位置。(图:横风窗)
4.和合窗
和合窗又称支摘窗,前者以其组合形式而得名,后者是其开启方式而得名。和合窗常用于舫类建筑,也适用于中小型建筑。(图:《苏州古典园林))各式和合窗)
5.景窗
景窗常用于建筑的山墙、后包檐墙,且墙外有一定的景观,通过景窗可以看到室外景色,能增加室内的宽敞感和艺术感。其外形有扁方形、八角形、六角形、长方形等。(图:各式景窗)
二、栏杆
栏杆是具有标志及围护双重功能的木装修构件。当栏杆用于廊部位时,是区分室内、外的标志;栏杆用于室内时,是分隔建筑区域的标志。在特殊情况下,用于厅堂类建筑廊柱部位的栏杆还有着挡风避雨、安装窗扇的墙体功能。
栏杆有脚、梃、花吉子、芯子等杆组成,其中的芯子式样较多。常见的为万字,制作比较方便。(图:各式栏杆)
鹅颈椅又称美人靠、吴王靠、飞来椅等。鹅颈椅是安装在半墙的形似椅子背的矮栏,供人们憩息用。鹅颈椅常用于亭、榭、轩、阁等小型建筑的外围,视各建筑平面的不同,用在建筑的一面或多面。鹅颈椅构造形式近似栏杆。(图:各式鹅颈椅)
三、挂落和花牙子
挂落是位于廊柱上部的连机或枋子底部的装饰构件。挂落的长度为两柱的净距尺寸扣除两抱柱厚度。挂落的框料仅有顶面及两端,底部不设框料,其余空间由芯子组成。
挂落的式样以其芯子的图案命名,有万字、整纹、乱纹、藤景等,其中万字、整纹、乱纹制作手法上可以分为宫式做法和葵式做法,藤景式挂落是以雕刻手法形式的挂落。(图:((苏州古典园林》各式挂落)
第二节 内檐装修
内檐装修在建筑物内部有着分隔、装饰作用。如屏门、纱桶、博古架、飞罩、落地罩等。轻便灵活,体现建筑艺术的精美典雅和丰富深厚的文化蕴涵。内檐装修用材高档,常用银杏木甚至红木,制作上精雕细刻,因此内檐装修是可以近看、细看的室内装饰木构件。
一、纱祸
纱楠又称纱窗,形似长窗,是分隔小型建筑内部空间的装修构件。纱槁既可以用作进深方向的分隔,又能作开间方向的分隔,能按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灵活运用。
纱槁的外形与长窗相似,但不做芯子,而用高档木材做成棚子,棚子雕刻花纹。在两棚子之间满填木板或配双层玻璃,配以浅浮雕图案或书画以增室内文化艺术气息。(图:纱桶立面)
二、屏门
屏门是用于分隔厅堂的门类构件,屏门以六扇为一宕,使用部位在梁架后步柱中线位置上。由于屏门在建筑中的使用,使厅堂内部显得比原来更高敞、气派。(图:屏门)
三、博古架
博古架是摆放器皿、花瓶之类古玩的支架,是一漏空的由几何图案组成的木格。博古架常置于大片墙面之旁,以改变墙面的单调形象;博古架又可以安置在建筑须要分隔的部位。以达到似隔非隔的效果。使建筑能保持原有大空间,又区分了使用功能,增强了艺术性,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分隔形式。
四、罩
罩是用于分隔的装饰构件,并起着门洞的作用。从罩的外形可分为地罩和飞罩两类,所谓地罩是指从地坪起的罩其宽度达两抱柱之边,其高度自地坪至上槛或枋子底。飞罩的外形尺寸比地罩小,与地罩对比最显著的特征是两端不落地而“飞”在空中。(图:拙政园香洲落地罩,图:网师园殿春移飞罩)
第三章 建筑小品
**节 门洞 窗洞 墙
门洞是指设置在建筑或构筑墙体上的,供人进出的洞口。门洞可分不装门扇的门洞和装门扇的门洞。一般情况而论,不装门扇的洞口常布置于亭榭等建筑的墙上,或走廊通道必经之处,也有相当数量的门洞布置在院墙上,既满足景观需要,又供人们的进出,门洞的形状也根据人流量及场合而定。例如蟹眼天井的入口,常以秋叶等形状,占用墙面小,强调观赞陛。而人流量大的门洞常以地圆等形式,既有观赏J陛,又满足人流量的需要。
窗洞的位置和门洞的位置大致相同,除满足采光通风外,门洞和窗洞在园林艺术上又称作为取景的画框,门洞和窗洞还能使空间互相穿插渗透,达到增加风景深度和扩大空间的效果。
漏窗:漏窗俗称花墙头、花墙洞、花窗,其作用是改善大块墙面的呆板、单调,使之透风。常用漏窗形式或“对景”,使园内景色多变。漏窗大部分设置在园林内部的分隔墙面上,较少使用在外围墙上,以避免泄景。如果为增强外围墙的内部观赏功能,则常在围墙内侧作漏窗处理,外部仍为普通墙面。苏州园林的漏窗图案以变化多端著称,在同一园林中,不论其数量多少,不得有雷同的漏窗在本园中出现。
一、门洞的形式
1.贡式门洞,俗称贡式樘子。这类门洞形状为长方形,两侧壁垂直于地面,顶部称作顶板,顶板可以做成直线形,称作硬景;为使门洞艺术性更强,顶板可以做成弯曲状,称作软景。
2.多角形门洞,常用的多角形门洞为八角形居多,通常多角形门洞宜用于虽然人流量不太大,但景观地位较高的地方。与贡式门洞相比较,多角形显得灵活,但缺少贡式门洞的庄重感,根据多角形门洞的这些特征,适用于建筑体量不大的出人口或建筑类墙体的通道口。
3.圆形门洞,圆形门洞大致可分成地圆、海棠、椭圆形三种形式。其中的地圆两种做法:一种为圆形,整个门洞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另一种做法为地穴,地穴是在正圆形门洞的底部设一水平的缺口,使人进出方便。海棠形门洞因其形似海棠花而得名。海棠门洞有四个圆心点,使之形成四片花瓣状。椭圆形门洞是在圆形门洞的宽度上作了收缩。总之圆形门洞的形式虽有变化,但起源都是“圆”,且都是适用于园林内部隔墙,其中的地圆和海棠形式的门洞适宜于大墙面,广为使用;而椭圆形门洞偶在面积不大的次要部位运用。
4.多曲线门洞:多曲线门洞是指秋叶状、汉瓶状、葫芦状以及根据设计、施工人员按造园现状而设定的各式形状的门洞的统称。多曲线门洞广泛使用在墙面积小,人员出入流量小,或是园林管理需要而设置的门洞,其艺术功能与实用功能两者合一。(图:各式门洞及细部,图:((苏州古民居》砖雕门楼)
二、漏窗的图案形式
漏窗通过窗芯的弯曲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图案,从大处区分。可将图案分成硬景和软景两类。所谓硬景是指其窗芯线条都为直线,把整宕花窗分成若干块有角的几何形图形;而软景是指窗芯呈弯曲状,由此组成的图形无明显的转角。两者相比较,前者线条棱角分明,顺直挺拔;后者线条曲折迂回,体现了两种观赏风格。堆塑漏窗的图案一般以吉祥为主题。砖细漏窗有以直线条形成的,也有以大块砖细件雕刻而成的。(图:《苏州古典园林》各式漏窗1,各式漏窗2)
三、墙的形式和构造
墙因其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各有其名。位于住宅大门前的叫屏墙。位于建筑正后立面的墙称之包檐墙,正立面为前包檐墙,后立面称之为后包檐墙。在建筑左右两侧外墙称之为山墙。在建筑群中某一建筑前面形成一个矩形院落。其前、左、右三面墙体称为塞口墙。当建筑规模较大。为预防失火后互相影响,一些大体量建筑的山墙砌高,称之为封火山墙、五峰山墙、观音兜之类均属封火墙之列。园林与外界分隔的墙称之为围墙,当围墙砌成高低起伏状称之为云墙,也称龙拱墙。还有梯级形墙、漏明墙、平墙等不同名称。(图:各式墙垣1,各式墙垣2)
第二节 铺地材料和做法
铺地指建筑室内铺地和庭院路径铺地,铺地也是造园艺术的一种。在铺地的选材和色泽上,既能体现自然节的特点,又不失人工加工的艺术创造力。优美的铺地不但显示各式图案,还与周围的景物相一致,“点”出环境的主题。
铺地材料有石、砖、青瓦、石板、卵石、砖瓦碎片等,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做法。
一、石材铺地
石地坪:石地坪是规格一致的石板面,适用于主建筑路面。主入口处等部位,以示庄重。
虎皮石铺地:虎皮石铺地适用于面积不大的平台或不规则的路面、曲径面层,铺设方法以硬基础底,以水泥砂浆填充,稳定石块。虎皮石铺地的艺术效果是自然朴实。(图:虎皮石铺地)
弹街石铺地:以花岗石碎块或青石碎块铺设,因其来源有限,常少量铺设路面或搭配卵石铺设花街,或与乱青砖搭配铺设路面,铺设方法同前。(图:弹街石铺地)
二、砖材铺地
1.乱砖街
以破损青砖为主题,侧铺。属废物利用,且比较自然。不适用于阴暗、潮湿地使用。(图:乱砖街铺地)
2.皇道砖铺地
常用于走廊。侧铺,其厚度与长度之比为整倍数,可铺成席纹、回纹、人字、斗字、间方等形式。皇道砖因用于铺设御道得名而延用至今。(图:皇道砖铺地)
3.方砖铺地
常用于室内铺设,铺设方法在硬基础面上铺30~50毫米厚砂,砂上铺方砖。砖之间缝隙传统做法以油灰粘结。
三、砖瓦石混合铺地
使用两种以上颜色的卵石并铺以青石碎块、黄石碎块、缸片等材料组合成各种图案,俗称花街铺地,这是苏式造园中运用最广泛的路面铺设方法。(图:各式花街铺地)
第四章 叠山置石概述
叠山置石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要素之一。
明代造园理论家计成在《园冶》中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意思是说,有了真山的意境来堆假山,堆的假山就极像真山。
苏州叠山名家辈出,假山成功之作比比皆是,使苏州的叠山艺术和技术,历经一千多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它与苏州文人辈出、工匠技艺超群、叠山材料丰富、造园兴盛等分不开,特别是苏州和太湖流域地区盛产太湖石,为叠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用山石堆叠驳岸、石矶、水口或护坡,自然延伸至水中,使水池产生深远意境,石秀、水曲、景幽构成苏州古典园林的鲜明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善于利用叠石掇山自然灵活的特点,分割和组织空间,通过障景、对景、框景,与水体结合迂回曲进等多种手法,使空间更富有变化和情趣,适用不同景物、景观构成在空间大小、开合、高低、明暗等方面的配景要求,调整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使园景能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空间内丰富的景色,体现无限的创意。
苏州古典宅园中,山石小品点缀与建筑、植物、水系相结合,以石造景,以石配景,成为丰富园路两侧、走廊前行方向、建筑物迂回转折空间变换处景致、完美园景的一种主要方法,使游人得到移步换景的艺术享受。园林中的特置石峰、花台布置、厅堂踏步、亭楼石级、山石几案以及嵌壁叠石等是常用的表现形式,山石点缀与植绿陪衬结合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空间景观处理的经典做法。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在叠山的造型艺术和技术运用上主要分为湖石和黄石两大类,各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分别依据造景的环境加以选择,一处石景,两种不同材料和叠山手法不能混用。
石山中用黄石叠砌的假山称黄石假山。这类假山显得棱角、层次分明,纹理古拙、刚劲有力,显得自然质感。造型艺术特征:叠石横平竖直、层次交叉引退、山形起伏自然、纹理古拙、造型浑厚凝重,横叠有平(置石平整、平面结顶、组石拼成平面体)、整(叠放形整、拼接合密完整)、角(棱角和层次分明、轮廓清晰)的特点。
湖石假山造型艺术特征:因石导势。组合造型,与主题和环境融合,山体外观轮廓线清晰流畅,纹理通顺,石色统一。镶石勾缝细腻,凹凸悬突质感明显,层次富于变化,空透和立体留白恰到好处,结顶完整,造型自然,整体感官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模仿真山堆叠湖石假山以造型贴近自然,轮廓柔和,主次、层次分明、石色、纹理统一。结构完整,整体协调为主,特置石和小品则讲究选石配景与布石位置,组合上以轻巧、空透、自然、细腻见长,与苏州古典园林的山水园风格与小中见大的特征相吻合。苏州园林中湖石假山、置石小品择园可指,拙政园、留园、艺圃、网师园、环秀山庄等处都园藏成功之作。而苏州古民居宅院中多见独块或数块湖石叠砌成周边无依傍的独立峰或拼峰。它们与庭院内的树植、莳栽匹配,**意境。(图:山石结体基本形式)
第五章 理水概述
苏州园林地处水乡泽国,水资源特别丰富,几乎是无园不水。无水不园。数千年的造园实践,历代造园艺术家和匠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理水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理水手法和艺术原则。孔子曾说:“仁者静。”重视仁义与道德的中国文化传统,使中国人喜欢静观或观静,所谓“万物静观皆有得”、“宁静以致远”、“水令人远”,因此也极大地影响了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手法,即水面均以静赏为主,即使是溪流也处理得悠然蜿蜒,清漪微连,与西方园林中水景以动态为主恰成鲜明对比。
苏州园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于自然的湖、池、潭、湾、瀑、溪、渠、涧等,但绝对不是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联想。体现“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写意”创作原则。
“大分小聚”,这是理水的基本原则。
叠山与理水结合是苏州园林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说的就是山与水结合的关系,山水的结合,就是仁智的结合,动静的结合,所谓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做地平人们常用“石因水而活,水因石而成趣”来形象地比喻山和水结合产生的艺术效果。苏州的惠荫园的山水假山,是山水结合的佳作。苏州环秀山庄“一线天”一景,是以相对夹峙的陡峭山崖与天的分割衬映而形成的景观,给人以一种“天人相与”的崇高美感。(来源于园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