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县学大成殿 教孩子们保护古建筑的活教材

记者 高 琪 记者姚永强摄
2012-01-01

长洲县学大成殿


大成殿已成为平江实验学校校史陈列室、阅览室

       

长洲县学大成殿坐落在平江实验学校内。校园西面是平江路,南面是干将路。在干将路上,透过栅栏,可见大成殿,坐北朝南,正对校门,给宁静的校园平添几分肃穆。

大成殿是文庙正殿,用以祭祀孔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诏令“州县学皆立孔庙”,从此,文庙与县学、府学合而为一,成为官学发展沿革和儒家文化薪火相传的明证。苏州历史上曾经有三座文庙并存:苏州府学、长洲县学和吴县县学。吴县县学已经不存,保留下来的是苏州府学和长洲县学这两座。

长洲县学大成殿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迁现址,曾毁于火灾,现存的是光绪八年(1882)重建的,至今有l20多年历史。大成殿面积544平方米,在苏州现存古殿中排在玄妙观三清殿(1125平方米)、西园寺大雄宝殿(672平方米)、苏州文庙大成殿(630平方米)之后,居第四位。

老宅档案

长洲县学大成殿 位于干将东路平江实验学校内。长洲县学创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学址在旧学前西口,由广化寺改建,元明几经重修,即所谓“旧”学。明嘉靖二十年(1541)迁现址,以福宁万寿寺改建,即所谓“新学”。清雍正三年(1725)后为长洲、元和二县学。现有大成殿为光绪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32米,进深6檩17米,高约18米,扁作梁架,四周有外檐桁间牌科,前设月台。原殿内有清历代皇帝书额“万世师表”(康熙二十三年颁)、“生民未有”(雍正三年颁)、“与天地参”(乾隆三年颁)、“圣集大成”(嘉庆三年颁)、“圣神天纵”(同治三年颁)、“斯文在此”(光绪三年颁)、“德配天地”等数块,上有云鹤花板顶等,均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仅存殿架。1994年11月在苏州市文管会、教委支持下对大殿进行全面维修。1998年11月24日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曾欲移建老殿未获准 经费短缺大成殿长年濒危

顾汝云老师和这座校园相伴已经四十年。1968年,他进入当时的苏州市工业职工子弟中学(后改为十一中)读初中,1973年师范毕业回到母校工作;1998年学校合并,他又成为平江实验学校初中部的老师。

顾老师指着大成殿门口的大树告诉记者,他上中学时,这棵树只有碗口粗。这棵树奇特地长在高高的殿基上,枝繁叶茂,分成五枝,人称“五子登科”。顾老师说,这是朴树,无人栽种,是风吹来的种子,或是小鸟衔来,在这里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现在,它和18棵古银杏已成为大成殿的标志。

1973年,顾汝云师范毕业,回到十一中工作。大成殿当时是学校的礼堂。顾老师说,夏天,几位老师常在大成殿午休,大殿空旷通风,很阴凉,但是已经残旧,蛇虫百脚都有,当时还能听见蛇“打呼”的声音。“文革”中大成殿遭到严重破坏。天花板早被卸下当了课桌,后来都不知所终;而记载中的那些清朝历代皇帝书写的匾额,顾老师也没有见过。

顾老师说,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虹口公园想把这幢建筑整体移建到上海,条件是替学校重建一幢楼,楼下是礼堂,楼上是办公室。当时学校经费困难,这条件听起来不错,是校领导没有答应。而大成殿一天天破败下去,苦于没有经费,无法修缮。

张阳阳从1985年起担任十一中的总务主任,直到1993年调离。他回忆说,八九十年代时,大成殿已是濒危建筑,学校地方很小,大成殿周围就是操场和跑道,学生跑步时要绕过,一旦风大,常有瓦片吹落,很不安全。无论从学生的安全考虑,还是从古建筑保护考虑,学校都很想维修大成殿。但是由于经费原因,当时只能把危险的地方稍加修缮。

1994年11月,苏州市文管会、市教委联合斥资大约二十多万元,对大成殿进行大修。从此,大成殿被老师和同学们呵护着。1998年,它被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

侥幸逃过咸丰十年的劫难

不料毁于光绪七年的火灾

在干将路开通前,大成殿前的街道原名“新学前”,“学”指的就是“长洲县学”。“新学前”是相对于玄妙观后的“旧学前”而言的,长洲县学设立于南宋,当时位于旧学前那条街。长洲县学几经迁徙,明嘉靖二十年(1541)迁到现在平江实验学校的所在。清雍正二年(1724)从长洲县析建元和县,但县学不另分建,附于长洲县学,称为“长洲元和县学”,简称“长元县学”。

入清后,长元县学有几次较大的重修,如康熙廿一年(1682)翰林院侍讲彭定求、乾隆六年(1741)刑部侍郎蒋楫,嘉庆廿一年(1816)江苏巡抚胡克家、刑部尚书韩斟等出资和主持的修建,都是规模较大的工程。长元县学最后一次大修是在同治六年(1867),由怡园主人顾文彬出资主持。当时县学中建筑除大成殿外,全都在咸丰十年(1860)的战乱中毁坏了。从顾文彬《重修长元学记》中的记述来看,这次重修工程巨大。大成殿逃过了咸丰十年的那场劫难,却于光绪七年(1881)十一月不慎毁于一次火灾。现殿是光绪八年(1882)由江苏巡抚卫容光筹资再建的。

记者在大成殿内见到三块石碑。平江实验学校的俞雷老师介绍说,这是前两年修操场时,在校园里挖出的。上面的字迹依稀可辨。其中一块**的,碑上方有二龙戏珠纹样,上书“重修长元邑学记”,落款有“光禄大夫刑部尚书邑人韩崶书丹”、“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鄱阳胡克家撰”等字样,碑中正文描述了重修大成殿的经过,并能清楚地看出“始于廿一年春,成于廿二年秋八月”等字样,与嘉庆年间重修长元县学的记载吻合。另一块是咸丰八年所立,上书“江苏候补道署理苏州府正堂随带加一级记录十次蔡为”等字样。还有一块是光绪廿一年所立,上有“元和县儒学正堂汪碑记”等字样,据介绍,这是关于县学中“有菜圃二区,年收租价制足八千文”的权益碑,与志书“学中有菜圃”的记载相合,应是长元县学的一件档案资料。

这三块古碑和古殿、古银杏树一起,成为人们寻觅长元县学旧踪的依据。

昔日文庙成了校阅览室

三千学生从不乱涂乱画

1998年平江实验学校和市十一中合并,大成殿成为学校的校史陈列室、阅览室,学生们中午可以到这里借阅图书。用这样一个承载着历史的建筑做校史陈列室和阅览室,再合适不过了。现在的大成殿窗明几净,腐烂的木料在大修中都已被换掉,整体恢复了旧貌,还能看见横梁上的彩绘。

并校之后,操场被移到了西面。大成殿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加上周围的18棵古银杏,校园显得古色古香,依稀可见昔日儒学古朴的风貌。从高处看,这些银杏树簇拥着大成殿,呈喇叭状,与干将路对面的双塔遥相呼应。秋天银杏树结满果实,粒大饱满,食堂把银杏收下来,做给全校的师生吃。

俞雷老师说,这里成了对孩子们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基地。全校有三千多名学生,孩子们顽皮,但是从来不在大成殿涂涂画画,他们都知道,这是文物。屋顶瓦当上面,有一排人形的砖雕,有时被风吹落,同学们捡到都会郑重地交给老师。有这样一座古建筑在校园里,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需要老师多说。文脉悠长,绵延不断,大成殿的屡次修复,见证着苏州对教育的重视。如今,它巍然屹立在校园中,不仅作为珍贵的历史遗存,更成为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古建筑的活教材。(摘自苏州日报)

阅读14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篇
写评论...